一、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发展机遇?
规模效益丶降本效益丶技术进步机過。
二、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感想?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应积极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务。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
三、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
碳中和,要控制碳排放,减少大气污染,新能源汽车去除汽油发动机尾部排放,用锂电池或氢能源,实现节能环保。
四、低碳背景下我国电力业发展策略目的?
低碳背景下,我国电力业发展策略的目的如下。电力也作为社会能源的供应大户和碳排放量大户,担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电力行业每年要燃烧大量的煤炭发电,这对于减少碳排放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大力发展风能,水电清洁绿色能源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低碳农业发展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是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背景。
六、双碳行业发展趋势?
双碳行业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涉及到能源、交通、制造、金融等多个领域。未来双碳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能源结构转型: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以及政府对清洁能源的支持,未来能源结构将逐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制造业绿色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制造业将逐渐向绿色化转型,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交通出行电动化: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充电设施的完善,未来交通出行将逐渐向电动化转型,包括城市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
建筑节能化: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品质要求提高,建筑行业将逐渐向节能化转型,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金融支持: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将逐渐加大对双碳行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贷款、投资、保险等服务。
总之,未来双碳行业的发展将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制造业绿色化、交通出行电动化、建筑节能化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七、双减背景下的课堂建设与专业发展?
1、变课堂理念
理念决定思维,理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俱活。
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课堂不是做祷告的教堂,而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堂;课堂不是束缚学生心智的枷锁,而是放飞学生梦想的乐园;课堂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而是要让学生学得精彩;课堂不是要形成一个个句号,而是要生成一个个问号;课堂既要立足常态,又要立足常新,更要突破常规;课堂要靠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有为,要靠教师的退步,促成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关于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都是我们在课堂寻变中所应确立的基本理念,所应遵循的重要法则。
2、变师生关系
当年的安徽凤阳的小岗村18个农民冒着生命危险,签字盖章,分田单干,一夜之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当时土地、劳动工具、劳动者素质都没有变化,只是把劳动者、生产工具、土地这三者关系,来了一个改变,生产关系一变,生产力与劳动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有了。
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要变得有效,同样必须变革师生关系,必须变革教师、学生、课堂这三者的关系。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就是好的课堂。
那么,怎样变革?
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学习的机会、方式,学习的权利、选择还给学生;就是要变教书为教学,变课堂为学堂,变竞教为竞学,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就是要尽量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
这种关系变化后,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由台前变为台后,由表演者变为一位旁观者和倾听者,一位引领者和导航者,一位平台的设计者和搭建者,一位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认知主体性凸现,课堂中会荡漾着学生生命活泼灿烂、滋滋拔节、蓬勃生长,师生绿叶红花、互为映衬、教学相长、和谐温馨的氛围。
这种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一种归还与解放,一种释放与激活,一种唤醒与迸发。这种变革关系的课堂,必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肯定找不到不会学的,也找不到学不会的,更找不到厌学的,一定能让课堂变得有用、有趣、有效。
3、变学习方式
过去学生单一单调、被动接受、机械木讷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一个障碍。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时间,自我空间,尽可能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更自觉的学习选择与尝试,更灵活的大胆想象与探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能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问题导向性学习的多样态、好状态学习中,实现自我认知,自主参与,自由成长,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探索与发现知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强大内驱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4、变教师行为
一是改变备课方式。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教具,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学法,备学情,不仅要独立思考,用心架构,形成高质量的教案,还要放下身段,融入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补共享,形成针对性的导学案。
二是改变讲课方式。教师要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启发、开导、点拨、点评,要由过去从简单知识的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整体联动”,要由过去仅仅停留于育分,转向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个性彰显,全面发展。
三是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教师要变反复刷题,重复训练,无效低能的题海战术,为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占有大量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精选题目,分层次、分对象设计作业,个性化、弹性化布置作业,既让一部分学生“吃得饱”,又让一部分学生“吃得好”,还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得了”。
四是改变工作状态和方式。“减负提质”,变革传统课堂,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反思,针对“双减”及课堂的有效,进行针对性研究,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改进,在研究中找出对策;一定要善待职业,爱岗敬业,精业乐业,以一个教育人的责任与使命,良知与坚守,为教育未有之大变革,做出应有的努力和担当;一定要学会调节情绪,调整心态,调适生活,调减压力,教师比过去担当了更多的责任,已经为“双减”默默地做了政策的“兜底者”,如果说这个社会还有人欠教师一声“感恩”,但是我们教师自己绝不能亏欠自己。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为了这神圣的事业,为了当下的“双减”。
5、变评价机制
课堂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一个好的课堂,一个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一定是站在学生这边,一定是具有学生立场,一定是以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学生的成长作为最基本的尺度,背离了这个前提,任何课堂都是无效或者至少是低效的。
因此对课堂的评价,必须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作出调整和变化。首先必须从“人”的角度,从“有没有人”的高度,从“人文““人性“的温度,对课堂进行评价。
对于那些课堂采排的再精准,铺排的再热闹,编排的再模式化,环节和细节安排的再天衣无缝,漏水不漏,如果忽视“人”,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感受,忽视人的情感,这样的课堂的确还值得商榷和考量。
其次对课堂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知识生硬的习得,乃至一纸分数的获得,而应该从学生在课堂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想象力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涵泳,学习参与度以及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
“双减”给学校教育以更大的责任和空间,只有在“变”中建构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才能不辱使命,担当重任,真正实现减负和绿色育人双目标!
八、双碳目标的背景和意义?
意义就是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因为双碳的背景就是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如果实现了双碳目标就可以提升环境保护和净化空气
九、双碳提出及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我们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重大战略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完成对子孙后代和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并推动中国发展进程中,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
1992年,中国成为最早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之后,中国不仅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利。
2002年中国政府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200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要求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07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共同制定和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3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制度、政策更加系统化。
2015年6月,中国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并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各国在2015年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中国在自主贡献、资金筹措、技术支持、透明度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最大利益。
2016年,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并积极推动落实。到2019年底,中国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树立了信守承诺的大国形象。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中国的风能、光伏和电动车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球提供了性价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产品,让人类看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未来已来”,从根本上提振了全球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阐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同时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的这一庄严承诺,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
在此后的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特别是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习近平还强调,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强大动力,重振全球气候行动的信心与希望,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这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使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十、双碳能源电力发展前景?
前景广阔,发展双碳能源电力,满足各行业用电和民生需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