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的构图(园林的构图重心是什么)

包头混泥土 2023-01-14 20:31 编辑:admin 300阅读

1. 园林的构图重心是什么

1、主景抬升:加高主景空间高程使之更鲜明醒目。如假山艺术的“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

2、中轴对称:规则式园林中运用中轴对称强调主景宏伟、庄严、壮丽的艺术效果。

3、轴线与透景线的焦点:轴线与轴线的端点、透景线的焦点具抑制和控制其他风景特征的趋势。4、对比:对比有形状、体量、线条、色彩等对比。如雕塑、植物配置等,但要注意协调问题。

5、空间构图中心:主景布置于规则式的几何重心、自然式的自然重心等感觉的重心,给人稳定感。

6、渐层:景物布置的层层递进使景观引人如胜。如颐和园佛香阁:排云门28度-排云殿49度-德辉殿62度-佛香阁,把景观逐步推向高潮。7、抑景:“欲扬先抑”先藏后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如留园入口的处理。

2. 构图的核心

上海戏剧学院标志以汉字“戏”为核心图案,“戏”字选用先秦时期大篆体,经升华变形、艺术处理,形成四位正在表演的戏剧人物,既独立成趣,又互相支撑,具有鲜明的动态美感和戏剧色彩。

图案既高度概括了学院的主导教育方向,又表达了学院的优良传统和育人观念。

方中带圆的外框,融合了舞台、银幕、荧屏、画框等多种艺术形态,寓意上海戏剧学院在视觉领域中的多方位的教育成果。

紫色是冷暖色彩的调和,紫气东来、希望所在,反映了学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向。

整个标志既有东方的底蕴,又具有国际化的风范,凸显了学院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3. 什么叫中心构图

轮廓线,又叫“外部线条”,指电影构图中个体、群体或景物的外边缘界线,是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分界线。

每个物体的外形轮廓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的轮廓形状。在电影创作中,应当根据导演和摄影师创作的要求,选择这个物体最具特点、最具表现力的轮廓形状、以适当的摄影角度去拍摄。所谓轴线,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条假定的直线。由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形成的轴线称为方向轴线,由相互之间位置(两个人物以上)形成的轴线谓之关系轴线。轴线(axis),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轴线,又可以称为“中轴线”、“中心线”。

4. 中心构图的作用

如果你想令主题产生一些动感,可以将其稍微偏离画面中心总而言之,主题居于画面中心的构图会产生静止的感觉,而主题偏离画面中心的构图会更有趣些。

5. 构图重心位置园林

园林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与配景(次景)造园必须有主景区与次要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体树种与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点据重心等。

  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是园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 抑景与扬景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北京颐和园入口区。

  3. 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例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为夹景,四方围景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 前景与背景任何园林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景。

  6. 俯景与抑景风景园林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抑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狭谷迫使游人抑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一组园林空间或园林建筑以内观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如亭桥跨水,即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为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风景园林被广泛应用。例如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桥残雪。南京四季交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弯、红叶、松柏坡等。

  其余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导景等。

6. 园林构图要素

西亚园林的特点: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

欧洲园林的特点: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构图为造园流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艺术造诣精湛独到。建筑统帅园林,园林整体布局呈现严格的几何图形,且做大面积草坪处理。整体风格为对称性、形式性。

7. 园林艺术构图大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丛植的配置方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中两株植法有两种,一种加一小时为扶老,以小一大是为携幼,老树需婆娑多情,幼树需窈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

5.园中之园法 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8. 什么是颐和园的构图主体和重心

颐和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乾隆帝杭州西湖慈禧太后

9. 什么是中心构图

  静态构图是影视构图的一种构图形式, 就是用固定摄像的方法(机位固定、镜头光轴(拍摄方向)固定、镜头焦距固定)表现相对静止的对象和运动对象暂处的静止状态。与绘画、照片构图有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影视可以表现其时间过程。并且不像照片那样可以表现动势。静态构图是观者的视点、视线、处于固定的情况下注意看清对象的一种心理体现。  静态构图宜于看清对象体积、空间位置及对象和环境关系。  构成静态构图的基本条件是:  1、摄像机和被摄对象都不作空间位移,对象在画幅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基本不变。  2、在拍摄过程中景别不变(不变焦)  3、构图结构不变  静态构图的结构形式:  1、 内聚向心式  (封闭式)(电影《黄土地》、历史电视剧《康熙王朝》)  2、 外射离心式  (开放式)(电影《一个和八个》)  3、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式(大量的)(电影《大阅兵》、《洗澡》)  静态构图的作用:  1、有利于展示静止对象性质、形状、体积、规模、空间位置(静止对象)。  2、有利于展示人和有生物的神志、情绪和心态。  3、象征作用。《黄土地》中石碾曾几次出现,象征停滞不前。  4、展示空间距离感,从距离的改变,体现情感关系的变化。  5、体现静止的看视方式(主观视线)  静态构图结合具体内容可以产生如下的视觉感受:  1、 宁静、抒情:《克莱默夫妇》中,克莱默和邻居在幼儿园闲谈;  2、 庄重、稳定:《现代启示录》中,威拉德到司令部接受命令;  3、 沉重、压抑:《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在波坦尼夫人家受训斥;  4、 呆板沉闷:《黑炮事件》会议室,《黄土地》顾青初到翠巧家。  动态构图有两层含义:一、泛指影视构图;二、影视构图形式之一。影视画面中的表现对象和画面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构图形式称为动态构图。这是区别于图片摄影构图的一种重要构图形式。也是影视构图最常用的构图形式。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拍摄,均可得到动态构图:  1、 摄像机不动(不摇、不移、不推、不拉)只是被摄对象在动;  2、 摄像机动,被摄对象静止;  3、 摄像机和被摄对象同时在动。  第一种情况,摄像机不动,被摄对象在动,比如人物从远处向镜头前走来或背向摄像机向纵深走去,景别发生变化,环境不变,人物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都能得到一定展示,基本采用静态构图的方法,只是要注意人物在画面中的平衡;  第二种情况,对象静止(比如风景、静物和静止的人物),摄像机在动(推、拉、摇、移、变焦等),在画面中产生两个以上的视觉中心,构图中心变化,景别也相应的变化。在拍摄中起幅和落幅要有一定停顿,画面主体要明确,并把主体做为结构中心来处理,由于摄像机是在运动中完成构图的,因此被摄对象的大小,空间位置、透视、光线、调子都要发生新的组合,产生平衡与不平衡的变化,但起幅、落幅的构图要讲究,不能一推到底,或一拉到底,应停在构图的形式美点上。例如《长城》纪录片,经常用摄像机运动调整构图,起幅、落幅为构图重点。  再如,拍摄甲乙两人促膝谈心,从甲的近景拉出,成甲正面乙侧面的中景,再以甲为轴心进行横向移摇,使画面变成乙正面甲侧面,运动中伴随着景别和构图中心的变化,环境中不同方向景物也得到相应的展示,光线方向、明暗对比也发生变化。构图处理要点是:①要抓住前后两个画面的构图中心人物(主体);②在移动时镜头始终对准一位人物,以此为枢轴改变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③注意速度节奏在规定情境中掌握好运动的速度。  第三种情况是被摄对象和摄像机都在运动。这是比较复杂的动态构图形式。这样的动态构图最显著的特点是画面空间环境随摄像机运动随时发生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动或停止,要像司机开车时启动和停车那样平稳。由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都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必然带来表现元素的不断变化,这样在拍摄中须不断调整画面结构。  动态构图和静态构图相比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动态构图可以详尽地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以及动态人物的表情。比如影片(《克莱默夫妇》)中克莱默抱着受伤的儿子跑向医院的镜头;  ②画面中所有造型元素都在变化之中。比如光色、景别、角度、主体在画面的位置、环境、空间深度等等都在变化之中;  ③动态构图对被摄体的表现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有一个逐次展现的过程,其完整的视觉形象靠视觉积累形成;  ④动态构图在同一画面里,主体与陪体、主体和环境关系是可变的,有时以人物为主,有时以环境为主,主体可变成陪体、陪体变成主体;  ⑤运动速度不同,可表现不同的情绪。  动态构图画面有以下的视觉感受(表意性):  1、 欢快、轻松:《黑驹》中表现马和小主人公关系的动态镜头,《小花》中兄妹相遇旋转的镜头;  2、新奇、多变:《不见不散》开场,《说出你的秘密》运动镜头,《真实的谎言》中空中运动镜头;  3、力度、运动美:《勇敢的心》运动场面,《黑驹》赛马场面中的运动镜头;  4、动荡不安:《现代永示录》中“空中骑兵”,“海边暴行”;《七月四日》游行示威;《七宗罪》侦探镜头;  5、紧张、恐慌:《小花》中小花跑去找哥哥,《一年又一年》中“裹乱”一场戏的运动镜头;《现代启示录》中林中遇虎的场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